《十朝》李嗣源的樸實崛起之路
「風起雲湧,步步為營,英雄之路,篤實而行。」
在五代十國這段波譎雲詭的歷史長河中,李嗣源並非那種一開始就光芒萬丈的人物,前期他有些像是《射雕英雄傳》裡的郭靖,以一份難能可貴的質樸與堅韌,從微末之中崛起,一步步踏上權力的巔峰;及至後期,他作為後唐的擎天巨擘,其風範又似《天龍八部》中的喬峰,胸懷廣闊,見識非凡,卻也難逃兄弟反目、喪親之痛。只不過,他有幸得佳人相伴,最終成為一代明君。
李嗣源出身沙陀軍營,自幼習武,性情樸實溫厚,不善言辭,卻有著過人的勇力和不凡的戰略眼光。早年追隨李克用南征北討,立下赫赫戰功,卻從不居功自傲,之後更是默默守護在李存勖身邊,為他衝鋒陷陣,成為對方最無堅不摧的先鋒。
在這個英雄輩出、將領隨時背叛的年代裡,人人都有爭權奪利的心思。被稱為「五代十國老實人」的李嗣源,如同亂世中的一股清流,他一心只想效忠李克用家族。他以對李克用父子無上的忠誠、對將士們的深情重義、對百姓的仁厚慈憫,贏得了眾人的喜愛與追隨,在亂世中悄然鑄就了自己的崛起之路。
當李存勖在與大梁爭戰,幾乎陷入死局時,是李嗣源的勇猛與堅持,一次次為他劈開生路,那份超越權力的兄弟情誼,成為了兩人心中最溫暖的光。
然而,權力鬥爭從來不會因為個人的情感而停止。隨著後唐的建立,李存勖的性格逐漸變得暴虐,兄弟之間的裂痕也悄然滋生。李嗣源雖然心痛,卻並未想背叛,而是選擇了沉默與堅守,用寬宏的胸懷包容一切。
隨著李存勖的統治日益荒誕,後唐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,終於在「鄴都之變」中,李嗣源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。面對著內憂外患、家族瀕臨滅亡,他不得不做出選擇:是繼續忍讓,還是挺身而出,挽救家族與國家於水火之中?
在這場政治風暴中,李嗣源幾乎不費吹灰之力,一路勢如破竹地進入京城,憑藉的是他數十年愛兵如子、寬嚴並濟所累積下來的深厚人望。最終,他成為了後唐明宗,成功地將國家從崩毀的邊緣拉了回來。
李存勖的滅亡固然是咎由自取、歷史之必然,然而兩兄弟情誼的破滅,始於元行欽的挑撥,導至一切無可挽回,還是讓人感到遺憾的。
在政變的過程中,李嗣源得位甚正,有如大唐李淵般,入城時,前朝天子已經身亡,因此他的登基,幾乎是眾望所歸,沒有遇到任何反對勢力。
李嗣源一開始自任監國,數度辭讓帝位,希望把京城的局勢穩定下來後,等李存勖的子孫回來接位。他這麼做,並非矯情,而是深知自己不通文墨,難以肩負社稷重任,甚至在登基之後,他還夜夜向蒼天祈求,希望趕快降下聖人來掌管這個國家。
可上天偏偏很愛開玩笑,那些自以為天縱英才、滿心爭權奪利之人,在登上帝位後,往往很快葬送了江山。反而是這位目不識丁,卻虛懷若谷、深恐自己做不好的帝王,才成就了小康之世。
或許這也是上天給世人的警世:執政者必須謙卑、謙卑、再謙卑!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李嗣源與花見羞的愛情故事,也成為了他人生中的一抹亮色。
李嗣源早年娶了夏氏和魏氏,生養了幾個兒女,可以想見的是,李嗣源長年在外征戰,很少與她們相處。夏氏出身名門,有隨侍婢女曹氏,家中一大幫孩子都是曹氏在照料。而魏氏卻是在戰爭中被李嗣源帶(擄?)回來的婦人,也順便將兒子李從珂帶到李嗣源的家中。
李嗣源對李從珂沒有半點歧視,相反地,父子倆的感情比親生的還好,這也可以看出李嗣源的胸襟廣闊,有容人氣量,雖在戰場上殺敵無數,對幼弱者卻存有仁憫之心。
後來夏氏、魏氏都過世了,眾人便敬曹氏為主母,但她並非李嗣源自己主動喜歡的女子,因此好兄弟安重誨為排解李嗣源的空虛寂寞,便為他介紹了大梁武將劉鄩的遺孀――花見羞。
花見羞本姓王,號稱「五代十國第一美人」,才情出眾、風華絕代,一生中兩次嫁給年長幾十歲的丈夫,都相處得很和睦。
花見羞相遇李嗣源後,並未因對方的粗獷外表而有所偏見,反而被他的樸實與真誠深深吸引。兩人相濡以沫,共同度過了許多風風雨雨,成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侶。
李嗣源在成為帝王之後,並不像許多皇帝般廣開後宮、縱情享樂,相反地,他很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愛情,對花見羞幾乎到了獨寵的地步。而花見羞的溫柔賢淑,也成為了李嗣源心中最堅實的後盾,讓他在繁忙政務之餘,總能找到一片寧靜的港灣。這份愛情,雖然沒有華麗的誓言,卻有著堅如磐石的信任與深情。
馬上打天下的帝王,大抵分成兩類,一類是像李世民、趙匡胤那樣,文武兼修,本身就有治國大才,因此能開創出盛世,但這是極其少數的。更多的是不學無術,不知如何治國,上位後只知驕奢暴虐、貪淫享樂,視百姓如芻狗的軍武頭子,就連李存勖那樣文武兼備的天之驕子,也抵不過權力的誘惑而墮落。
我在創作【十朝】的過程中, 以為李嗣源最大的魅力,就在於他看似粗獷、目不識丁,在戰場上雖然殺人無數,但離開修羅場後,卻是一位心地寬厚的君子。登位後他更是極度隱忍,在權力的誘惑中仍能保守信念,堅持住「以民為本」的帝王風範,將國家興亡、百姓疾苦放在首位,用實際的行動詮釋了「仁政」二字的真諦,這是讓我感到不可思議且十分珍貴的。
因此我希望通過人物誌的呈現,讓更多人瞭解這位被歷史遺忘的帝王,他的崛起之路,不像李存勖那樣石破天驚、波瀾起伏,只有一份難能可貴的樸實與堅韌,正如同歷史長河中一顆不起眼的星辰,卻發出了持久而溫暖的光芒。
「慧眼識才,君臣相契,仁政為本,共創盛世之基。」
如果說提拔馮道的是李存勖,那麼真正懂得重用馮道,使其大展長才的,則是李嗣源。
五代十國的前期,史書幾乎沒有記載半點李嗣源與馮道的互動事蹟,然而當李嗣源剛攻入京城,知道自己可能稱帝時,第一句話問的就是:「馮書記何在?我知道他可以擔任宰相!」
當時的馮道才剛剛丁憂完,已離朝三年,正在返京途中,是個連官位在哪裡都還不知道的閑人,卻被李嗣源牢牢記在心裡。
由這一段記載,我們可以想見李嗣源對馮道的才華早有耳聞,他擔心自己扛不起治國重任,一入朝,便迫不急待地找來馮道擔任宰相,這一舉動,不僅彰顯了李嗣源的識人之明、對賢才的尊重,也為後唐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李嗣源看似粗獷,沒有文化,卻和李世民一樣,願意廣納諫言。在他統治期間,從未殺過任何一名諫官,文臣可以暢所欲言。他對馮道更是十分尊重信任,從不干涉其政務,讓馮道能夠放手施為,充分展現了超越外貌與出身的智慧與胸襟。
而馮道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,任相期間,勤勉盡責、調和鼎鼐,提出許多諫言及改革措施,為朝廷選用賢能,使李嗣源一上位,便有穩定的朝廷班底,可以大刀闊斧地嚴懲貪腐、剷除伶宦、整飭吏治、廢除苛政,減免賦税,尤其是興修水利、鼓勵農耕、穩定糧價,在以農為本卻物資缺乏的動蕩年代,使百姓可以豐衣足食,國庫日漸充盈,這些都是兩人攜手建立的優秀政績。
這其中最了不起的是,不通文史的李嗣源居然接受了馮道的建議,同意大興文教、雕刻《九經》,這件事不僅耗時耗財,看不到眼前效益,於亂世中要實行,更是萬分困難,但對於文化傳承來說,卻有著巨大的價值。美國華盛頓大學圖書總館的大門上,鐫刻著許多世界文化名人的名字,馮道也憑藉這一卓越的文化貢獻,得以列名其中。
李嗣源與馮道,兩人一武一文,相互配合,共同應付著內憂外患的挑戰。他們之間的君臣關係,超越了傳統的尊卑界限,達到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相互理解與信任,為後唐迎來了短暫的小康盛世。
有史官把小康之治歸功於樞密使安重誨,而說馮道歷經十朝,毫無建樹,理由是當時樞密使才是真正的宰相,而中書令只是個虛職,我以為這樣的論述,並不合理。
五代十國時期,樞密使的權力的確大過宰相,但樞密院更多的權力在軍機,而不是朝政,當兩者有利益衝突時,安重誨確實會壓制、影響馮道的施政,但一般安定民生的政令,安重誨是不懂的,也不會阻擾,他很清楚自己的短處,也由衷希望後唐興盛,因此他曾明白地告訴李嗣源:「陛下,以前那些軍摺子,我給你唸唸還可以,現在這些文謅謅的奏章,我也頭大如斗,你就不要為難我了!乾脆我替你請老師來好了!」後來他真的就請了馮道、趙鳳兩人來當李嗣源的老師。
所以李嗣源的興盛,更多是得力於馮道所帶領的一班文臣的輔佐,兩人的君臣佳話、明宗的小康盛世,在當時是人人稱羨的,也成為了李從珂、石敬瑭這些繼任者,亟想複製的路線。
只不過李從珂心胸狹隘,放不下對馮道的私怨,他相信自己能選出一位更有才能、更值得信任的宰相,便放逐了馮道。他萬萬想不到偌大的王朝裡,沒有了馮道,居然連一個像樣的宰相都找不出來,最終在小人胡亂折騰之下,導致後唐滅亡。
石敬瑭就聰明多了,他知道自己沒有李嗣源的威望,如想複製明宗小康盛世,關鍵人物就在馮道!.因此他廢掉樞密院,把馮道提高到一個權傾朝野、事無大小,悉以委之的地步,這樣果然讓中原從戰亂的廢墟中,慢慢恢復生氣。
後晉在石敬瑭統治期間,歷經七年的休養生息,再次達到一個堪稱小康的地步,也成為後來石重貴能對抗契丹的底氣。(只不過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名聲太差了,讓許多人忽略他的政績。).五代十國裡,李嗣源、石敬瑭、郭威、柴榮四人在位期間,相對來說,中原是較為穩定的,而前三位帝王都非常尊敬馮道,也是馮道真正能發揮長才的時候,(至於柴榮時期,馮道已經太老了),由此可證明,馮道所領導的文官班底,確實發揮了安邦治國的作用,而那些不肯重用馮道的帝王,如李從珂、李從厚、石重貴、劉知遠……等,身邊都圍繞著一群小人,最終導致王朝快速敗亡。
李嗣源雖然是一位明君,也無法完全改變五代十國政權更迭頻繁的大勢,史書上歸咎於他到了晚年,刻薄猜忌、濫殺功臣,主要是在斬殺宰相任圜和樞密安重誨這兩件事上。
但我並不贊同這個觀點,誅殺任圜既非李嗣源,也不在晚年期間,而是王朝建立之初,安重誨為了一己私怨,先斬後奏地殺了任圜。至於安重誨,仗著與李嗣源是過命交情的兄弟,早就罪孽滔天,論法當斬不知多少次了,而李嗣源卻遲遲下不了決心處置他。
我反倒認為正是因為李嗣源太重情義,以至略顯優柔的本質,過於縱容兄弟安重誨、兒子李從榮,而造成晚年再次陷入動蕩。
李嗣源晚年,面對情義與國法一次次的衝突,心力交瘁,終於病逝,而後唐好不容易迎來的盛年也就戛然而止了。
在五代十國這段波瀾起伏的歷史長河中,李嗣源以他的樸實與堅韌,書寫了一段從沙場到朝堂的傳奇。而他與馮道的相知相契,更是不亞於李世民與魏徵,且李嗣源更尊重馮道,馮道的身段也更加柔軟,懂得如何使李嗣源從善如流。
只不過這兩人不幸身處於亂世,未能建立起長久盛世,再加上背負「五代十國的皇帝都是惡霸、馮道是無恥貳臣」這樣的罵名,鮮有人深入探究這一段歷史。
我希望通過這篇人物誌,來呈現這位帝王與馮道之間,那份難能可貴的君臣佳話,他們在歷史長河中或許不耀眼,然而在五代十國的亂世裡,卻為當時的苦難百姓,帶來了一份光明希望!
高容作品FB 2024/07/26